第六十八章:前夕(1)-《锄清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说白了,就是根据两个已知点上的距离,求出远处第三点到此处的距离。
    使用的,也就是勾股定律而已。
    至于勾股定律,早在《九章算术》中就有论述,世家大族的子弟,对于这个自然不陌生。
    但由于没有合适的仪器,导致角度测量手段有限,精度不高。
    历史上的1730年,英国机械师西森,发明了游标经纬仪,提高了角度的观测精度,同时简化了测量和计算的过程。
    游标经纬仪的出现,也为绘制地图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。
    当朱慈炯提出了这个想法的时候,一众匠人简直惊呆了。
    而此时,已经是1667年了,制作游标经纬仪,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。
    有了朱慈炯的图纸,游标经纬仪很快就鼓捣了出来。
    当然,精准度自然不能和后世的光学距离仪相媲美。
    至于长度单位的改变……
    虽然明尺的误差几近于无,只不过朱慈炯不习惯三进制的换算,于是就顺势改变了长度单位,将分、寸、尺、丈,给改成了后世熟悉的毫米、厘米、分米、米。
    军卒已经拿着布尺核量了具体的距离。
    “殿下,两者之间是141.63米。”
    军卒的话语,让马三娃的脸腾的就红了。
    他们在平地上测量了无数次了,误差几乎相差无几了,没想到在山坡上,竟然还是出现了失误。
    “殿下,我们……我们……”
    马三娃的脸通红,殿下给了他那么大的信任!
    去年年底的时候,更是给了他十两银子的红包,甚至匠人们也各有奖励。
    却是没想到,殿下交给他们的事情,还是出现了失误。
    “是有点误差,不过已经可以批量制造了!”
    朱慈炯却并不在意,他自然知道,在这个时代,想要精确到小数点,那是在痴人说梦。
    他拿过张士礼手中的测量仪,仔细看了看,这才开口道:
    “你可以在每个测量仪上挂一张小纸片,上面写明误差的范围,这样军卒们在使用的时候,也能有的放矢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