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九章 兵败如山倒-《人在大唐本想低调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地面已经被鲜血所浸,泥泞如暗红色的沼泽一般可怖。
    不知过了多久,索葛吐屯夹着马腹,用突厥语大吼道:
    “撤!”
    温密见状,果然下令停止追击。
    他让随军医士救治伤残,再让部下清点死亡人数。
    走进飞狐城,一路上,温密猩红的面容愈发沉重。
    城中恐怕连一粒米也没有,进此城等于是逃进一处了外无援兵,内无粮草的火坑。
    余下的百姓都是老弱妇孺,粮食布料都被蛮子抢走了。
    青壮人口也是。
    温密擦了下脸上的血迹,喃喃道:
    “这辈子没打过这么憋屈的仗,跟猫捉老鼠似的,某成了老鼠。”
    “朝廷失算了啊,此战难矣!”
    随军书吏沉默半晌,表情也布满惆怅。
    纵观河北战局就能够推测出——
    突厥绝对不止十万铁蹄!
    再加上河北沦陷太早了,诸多人投降从贼,就像刚刚的重骑,里面就有倒戈的都督府士兵。
    河北军心溃散,他们非但不守城池、不抗蛮子,相反的还自苦堕落沦为兵匪,四处劫掠村庄、为祸河北百姓。
    现在河北边境是什么形势?
    突厥成了主人公!
    朝廷军队反倒是入侵者。
    “将军,突厥默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?”书吏略有疑惑。
    温密蠕动着嘴唇,怒声道:“还记得太宗时期的渭水之盟么?”
    嚯!
    书吏震惊,难道突厥蛮子想逼迫朝廷签订条约?
    目的是割地?
    割让河北几个边州?甚至河北全境?
    那将是一个耻辱!!
    朝堂诸公每次路过皇城,望着矗立在端门的万国颂德天枢,会不会脸红耳根烫?
    就像被默啜狠狠甩过一个耳光!
    温密转身,遥望着破败的城墙,喟然道:
    “满朝糊涂,唯有张司长一个人清醒,这场战争僵持不了多久就会告败。”
    “不知我……”略默,他自言自语道:“真有点想家了。”
    飞狐城战役只是河北战局的一个缩影,朝廷军队以少敌多,颓势已显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定州。
    张家村村口。
    数千个突厥铁骑肃然林立,高举着“阎”字大旗!
    阎知微脸色铁青,身后站着定州各大世家豪族的家主。
    “人呢?”
    “张家族人呢?”
    他怒吼咆哮。
    整个村落,只剩鸡鸭鹅,还有枯残老树掠过的几只乌鸦。
    空无一人!
    一个佝偻的绸缎老者上前,硬着头皮道:
    “早在两个月前,神都有人回来,第二天张家全族包括庶脉,前往神都。”
    轰!
    阎知微八字须都颤了几下,他脸色越来越难看。
    提前逃窜?
    让张家投降可是最重要的一步。
    只要张家投靠默啜可汗,那就能对外宣称张巨蟒弃暗投明。
    或者说此獠两头押宝,明里忠于皇帝,暗地里却派族人对默啜可汗纳头就拜。
    阎知微非常清楚张巨蟒代表的意义,此獠名声太大了!
    只要让整个河北知道此獠都投降了,那意志再坚定之辈,恐怕也会对大周朝廷不再抱希望。
    突厥要想侵占河北,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劫掠屠杀,而是要掌控民心。
    打着反周复唐的旗号,就是在动摇民心,让张家投降,那河北民心的天平会越来越倾向突厥。
    可是如今张家全部消失了!
    “岂有此理!”
    阎知微抑制不住怒火,转头瞪着甄家族长,“他们祖坟呢?”
    此话,让所有人面露惊恐。
    每个人都将祖坟视为神圣无比,杀夫仇,夺妻恨,仇恨不过挖祖坟!
    那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啊!
    阎知微眸子里闪过残忍怨毒,他很嫉妒张巨蟒!
    凭什么此獠能高高在上,俯瞰着满朝文武?
    凭什么啊!
    反正自己投降突厥闹得天下皆知,阎家恐怕早被屠戮干净。
    依那老妖婆的歹毒手腕,要泄愤的话,或许会让人挖掘阎家祖坟,当众鞭尸。
    “哈哈哈哈,我是突厥西面可汗,本可汗要以牙还牙!”
    阎知微肆意狂笑,笑着笑着眼泪都出来了,阔步朝村内走去。
    突厥蛮子紧紧跟上。
    其余投降的世家族长没有挪动脚步,他们不忍去看那一幕。
    宗祠内。
    为首的灵位——张苍。
    荀子的学生,与李斯和韩非做过同学,曾协助刘邦镇压叛乱,被封为北平侯,汉文帝时期,更是做过十五年宰相。
    “呵呵…”阎知微冷笑一声,戏谑道:“要不是中间没落了上千年,你们张氏也该位列门阀望族。”
    说完挥挥手,冷冰冰道:“先一个个砍断灵牌,再去后院墓林掘尸!”
    突厥蛮子正要挥舞屠刀。
    就在此时。
    一个魁梧蛮子疾步入内,急声道:
    “王孝杰领大部队围攻幽州,可汗让你速速前往安抚民心。”
    阎知微表情一滞,略有不满道:“不急这一会。”
    此去幽州,恐怕很难走机会再来定州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