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9章 码头-《海上升明帝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扬州府通州。
    有鱼盐之利,航运之便。
    明军有水师驻于通州南面的狼山,通州城内也驻有一军,形成犄角之势。
    在这个初冬,已更名为南通的这座城市港口码头,一片繁忙热闹。
    赵福递给赵贵一个刚烤好的红薯,“白薯,全是粉。”
    赵贵接过在手里左右拍打去灰,然后就吃了起来。都是逃过荒的饥民,他们如今虽然成了御营粮台的吏员,赵福一个月都有四两二银子,而赵贵更是一月六两,还包吃包住,但两人似乎都留下了逃荒时的后遗症,总要在身上存点食物,甚至有机会嘴巴就不能闲着。
    一天忙碌下来,捧着个烤红薯吃,确实非常惬意。
    “也不知道她们娘几个已经到哪了。”赵贵一边吃一边道。
    “是啊,我也不知道我家那三丫头有没有嫁给御营兵。”
    师家庄一战后,两人就算是跟家人彻底分开了。他们成了御营粮台的书办粮役,妻儿们则被编入了南下的民营。
    他们跟着御营一路北上,而妻儿们则被分批迁移南下。
    好在他们是御营家属身份南下的,一路上吃用不用担心了。
    御营北伐扫荡山东,将大量的工匠、读书人迁往南边,然后是为御营选娉的年轻姑娘,接着是那些工匠、读书人、姑娘们的家属。
    御营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迁走,迁移这么多人需要提供沿途的粮食等等,所以只能分批迁移,先从南边最需要的工匠开始,然后是识字的读书人,再是年轻姑娘,再然后是他们的家眷。
    最后是那些年轻的男子等。
    走的最早的肯定最安全。
    而如今的山东彻底的打烂了,清军还抢走了百姓手里最后一点粮食,百姓如果不能逃离,那只会冻饿死在这个寒冬。
    赵福庆幸他们在鲁桥镇遇到了金吾骑兵,也庆幸他跟赵贵一起帮着抓俘虏等,最后有幸进入了御营粮台,不仅自己找到了谋生之路,还给家人们争取了宝贵的船票。
    从山东南撤后,赵贵他们一路撤到了南通。
    明军这几个月一直往南撤人,有从黄河口的庙湾港撤人,也有直抵扬州撤人,也有没运盐河到通州、靖江的。
    各个港都挤满了南下的人。
    船只有限,只能排队等候上船。
    除了要把这些人撤走,还要大量物资也要撤离,粮台的工作十分繁重,各个港口码头都派了人,赵贵这堂兄弟俩也是忙的脚后跟不着地,甚至每天晚上还要通宵干活。
    第(1/3)页